在大型公建类项目中,梁截面尺寸不断加码,像1600mm*2200mm、3000mm*2400mm 这类断面的结构屡见不鲜,更有振动台等特种结构,其结构断面达10m*13m*50m,即使分3层施工浇筑,最小尺寸仍在3米以上。妥妥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频频上线哈!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不是好对付的小角色,它是个自带高温Buff的超强BOSS,稍有不慎,就能让缓粘结胶粘剂"早熟"(提前固化),进而无法开展预应力的张拉,严重时还可能酿成工程质量事故呢!
认识"大体积混凝土"——这位
"巨无霸"到底有多巨?
这位"巨无霸"在各国标准里的定义,就像不同门派的高手,招式各异但核心一致——怕热、怕裂、怕收缩!
1.中国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2018):
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简单来说:只要厚度超过1米,或者像发烧一样内部温度飙升到能把自己"热裂"的混凝土,都算大体积。
2.美国标准(美国混凝土协会标准ACI207):
任意体量的混凝土,其尺寸足以要求必须采取措施控制由于体积变形(温度及收缩作用)引起裂缝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兆小通忍不住吐槽:这美国的定义,相当于说"只要你觉得自己胖,你就是胖子"——全看工程师的求生欲!
3.日本标准(日本建筑协会标准JASS5):
凡是超过80cm厚,由于温度及收缩作用,温度应力比荷载作用大得多,温度应力起控制作用的块体或构筑物称大体积混凝土。兆小通解读:在日本,80cm就算"大体积",看来他们是真的怕热啊!(毕竟地震多,裂缝更危险?)
# 总结:无论依据哪个国家的标准,“大体积混凝土” 都具备两个关键特征: 尺寸够大(0.8米起步,上不封顶)、温度够高(水化热能让混凝土"自爆")
当"缓粘结"遇上"大体积混凝土"
一场高温“虐遇 ”
在之前的夏季通关篇里咱们就说过,缓粘结胶粘剂是个"温度敏感型选手",高温会加速它的固化,大大缩短张拉窗口期。而大体积混凝土,简直就是高温Plus Pro Max版!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发烧"数据 :
1.温度峰值:60~90℃(比桑拿房还猛!)
2.高温持续时间:1~2周(持续高烧)
二、影响:普通缓粘结胶粘剂在这里会加速固化,可能还没等到张拉,就已经硬化了,这必然会导致张拉失效,进而引发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既然大体积混凝土是个"高温烤箱",那缓粘结就得升级装备,否则分分钟被烤成"混凝土烧烤"!
一、胶粘剂配方升级第一代——“耐烤型”缓粘结:
普通缓粘结靠温度固化,但在大体积混凝土里,温度太高,固化太快,根本等不到张拉。于是,"耐烤型"缓粘结横空出世!原理是耐得住高温,靠耐受力扛过高温窗口期;
二、胶粘剂配方升级第二代——“湿气型”缓粘结:
普通缓粘结靠温度固化,但在大体积混凝土里,温度太高,固化太快,根本等不到张拉。于是,"湿气型"缓粘结横空出世!原理:不依赖高温,而是靠环境湿度固化。优势:不受混凝土内部高温影响(你热你的,我固我的) 张拉窗口期更长(不会提前"硬了") 、适合极端环境(大体积混凝土、热带地区)